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5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捐资造林 今天,你买“碳”了吗?
 
捐资造林 今天,你买“碳”了吗?
时间:2008/7/11 

   买“碳”?你写错了吧,应该是“炭”,烧火锅用的。

   当一些市民还在对“碳汇”懵懵懂懂的时候,另一些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北京四中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同学们5月30日在“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活动中,捐款7376.01元。这笔捐款成为中国绿化基金会接受的第一笔由中学生捐助的碳汇造林基金。

   其实,买“碳”是一种直观的说法,意思是,捐资造林增汇,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叫“消除碳足迹”。以前,因为排放主体是企业,所以捐资造林增汇的主体也大多是企业。而今,这已不仅仅是大公司的企业行为,普通市民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生活理念,为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买单。

   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从2007年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发起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至今已有300多人以个人名义捐资造林增汇,范围覆盖十余个省(区、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的一些人士也参与了这个活动。截至6月12日,个人出资共计35万余元,人均1000元左右,最多一人出资2万元。

   买“碳”的钱用在哪里?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碳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怒云介绍,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会将资金使用、造林地点、收益群体、碳汇计量等信息公布在中国碳汇网上。参与“消除碳足迹”活动的个人可得到由中国绿化基金会出具的收据、购买凭证和碳补偿标识。标识后面的编号和购买凭证的编号相统一,出资人根据编号可在网上查询到购买碳汇的信息,如出资人姓名,具体造林地点等。此外,如果是城市、行业参加碳汇购买的第一人,还可以得到一张证书。

   李怒云说,以前在北京地区筹集到的个人捐资,将全部集中用于北京八达岭造林,下一步我们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伦等比较贫困的地区,把这些资金汇集起来用于植树造林。我们在以后出具的标识上,可能还会写上收益人的名字,让出资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所贡献,而且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了造林行为,而最后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当地百姓所有,而企业得到碳汇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一大一小两种标识

   据介绍,个人每出资1000元将会获得5.6吨的碳汇。在北京市,凡捐资1000元的市民,都可以得到一枚绿色的车贴,这个车贴上面画着一个紧紧抱着二氧化碳的卡通树图案,形象地展示了汽车排放二氧化碳与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种用于贴在车窗上的碳补偿标识,上面写着“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参与碳补偿 消除碳足迹”的字样。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枚圆形的标识是我国第一个碳补偿标识。它分两种规格,大的直径15厘米,胶在正面,可以贴在车窗上;小的直径5厘米,胶在背面,可以贴在衣服上,表明佩带人已经消除了自己的部分碳足迹。“我们以后还会考虑把捐赠人的姓名打印在上面,这样宣传的效果会更好。”工作人员介绍说。

   送“碳”当礼物

   “共植连理树,永结幸福情”、“喜结良缘”,这些印有祝福字样的信封里面,装的可不是请柬或生日卡,而是参加“消除碳足迹”活动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增汇得到的收据、购买凭证和车贴标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晓芙捐资1万元造林增汇,送给了她的夫人;一对夫妇把消除碳足迹的凭证当成生日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此外,还有人将捐助碳补偿基金作为生日纪念、结婚纪念送给亲人。

   “一些捐资人突发奇想,希望把碳汇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我们也就应他们的要求,在信封上印上祝福的话,送去一份特殊的礼物。”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以后还会陆续在网上和报纸上征集这些祝福的诗句,印在信封上,做成礼品系列,以应对这部分需求。”

   “我自己排的碳,我自己除”

   这些已经尝试和准备尝试买“碳”的人,其动因又是什么呢?

   中国绿色碳基金广东省“购买”碳汇第一人叶海东这样感言:“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和一个小小的公司,我意识到我在享受每天快乐生活的同时,也和其他人一样,或多或少地排放了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觉得我有责任来做一些改善环境的事情。我志愿出资1万元到中国绿色碳基金,用于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我要用我的行动参与碳补偿,消除自己的‘碳足迹’!”

   轻松真挚的话语带我们走近了这群人,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愿意按照健康阳光的方式生活。这些人,倡导了一种新的风尚和时代潮流。

   不久的将来,“今天,你买‘碳’了吗?”也许会成为一句问候语,挂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嘴边。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强力推进市场节能减排:创新 强力推动山西节能降耗
下一条: 三部门发管理意见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新与减排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