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发改委姜鑫民谈评估成品油定价机制
 
发改委姜鑫民谈评估成品油定价机制
时间:2010/3/23 

  中国能源网讯 3月19日,在“2010年中国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姜鑫民谈到,发改委对定价机制的评估显示,过去一年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明显加快,成品油市场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1月1日至今,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8次调整,其中5次上调,3次下调,价格调整频率之高为历年之最。

  与此同时,囤油套利、政府市场均衡任务繁重、油价改革难以一步到位等问题也显现出来。“政府部门是价格市场化的积极推动者,但需要平衡的利益主体太多。石油产业具有竞争性、基础性的双重属性,近中期内价格完全放开并不现实。市场化是价格改革的方向,积极稳妥、稳步推进则是我们的改革路线。”姜鑫民说,“个人认为,成品油完全市场化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待市场主体相对多元化、竞争比较充分,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便水到渠成。”

  “‘4%+22天’的定价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但囤油套利的行为也随之放大。”姜鑫民说。

  一旦涨价预期出现,社会贸易商即低进高抛成品油资源。当贸易商大量购入资源时,炼厂资源供不应求;反之当贸易商大量抛售时,炼厂则会出现大范围憋罐。

  “社会经营单位成为成品油消费的第二个窗口。2009年社会成品油库容规模占全国库容的45%,具备一定的市场操纵能力。”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高级工程师丁少恒说。

  “只要有市场存在,投机便不可避免。”姜鑫民说,对于投机,国家完全可以去监管和控制,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测算油品被囤积数量多少,采取价格手段调节资源供应。如果资源被大量囤积,发改委可以选择不调价,促使资源投向市场。但是这一监督过程将带来管理成本的大幅提高,谁来监管、如何监管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正因为投机行为的出现,调整价格规则的呼声频频出现。

  姜鑫民说,在调价期限上,存在截然相反的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调价期限过长,调价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建议缩短为10个工作日;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持22天不变,或适当延长期限。

  至于“4%+22天”中的4%,姜鑫民表示,“‘4%’这一变化幅度是根据历史数据测算而来。通过分析历史上油价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将4%选为调整的临界值。如果变动太大,那么油价的调整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新的定价机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每桶高于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者少提。

  定价机制明确国际油价每桶80-130美元和130美元以上两种管制情况。但是,上述价格政策表述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细节。

   两种管制情况下油价的调整频率、调整依据等都无详细规定。每桶130美元以上时国内油价“不提”或“少提”如何区别、价格调整周期和标准等都未予以明确。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而减少供应、并因此导致“油荒”?《办法》并未给出解答。

  姜鑫民说:“当前国际油价仍然维持在80美元/桶左右,我们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上述区间内的政策我们正在抓紧研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应对油价波动的能力在提升,即便国际油价到了80美元/桶以上,我们仍可从容应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制定根本目的在于使生产和消费均衡,如果油价到达130美元/桶的高位,政府必将给中石油、中石化以适当补贴。”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东华能源09年净利润同比增近五成
下一条: 打造“坚强智能电网”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