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能源要闻 >> 扩容提质,全方位扩内需如何找准发力点
|
|
扩容提质,全方位扩内需如何找准发力点 |
来源:江苏经济报 作者:记者 周凯航 时间:2025/3/14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内需”位列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首条。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政府工作报告之前,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也被确定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扩大内需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找准发力方向,全方位扩内需,补短板促增长全国两会闭幕之际,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多位行业专家作出解读。
首抓消费意义几何?
记者注意到,相较于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振消费”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的顺位更加前移,其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面临冲刺‘十四五’目标的任务。尽管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使得稳增长的任务更加艰巨。”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慧告诉记者,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降至44.5%,而疫情之前的2014—2019年,这一数据在60%上下。与此同时,2024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30.3%,这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值。“尽管外需表现很亮眼,但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未来外需增长面临的风险加剧,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才是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关键。”
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紫绮同样认为,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任务排序前移,不仅是工作优先级的调整,更是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战略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消费是其中关键环节和主要短板,需要重点补强,实现供需两侧‘动态平衡’。”她对记者说。
在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等。李慧认为,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从多个角度释放消费潜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举措是短期内刺激消费需求的消费补贴政策,实际上去年中央财政已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效果良好。今年的这项政策力度更大,对于提振消费必将起到更好的作用;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是着眼于长远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根本举措,只有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才会提高,才会真正敢消费、愿消费;还有多个从供给角度出发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加优质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
“在扩大传统消费领域的同时,政府对新型消费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姚耀告诉记者,从首发经济到银发经济,再到演艺经济、文化经济及体育经济等新兴领域,政策支持有望催生更多消费新亮点。这些趋势将推动零售企业和零售物业加速创新,提升服务体验,进而提振消费活力。运动服饰、文创潮玩和娱乐体验等业态有望迎来更大发展契机。
如何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
当前,做好提振消费工作,所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足的制约。“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为55.6%,远低于同期多数同等收入经济体60%—80%的水平。特别是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便消费’‘不易消费’成为当前抑制消费需求的突出问题,急需创建一个良好的消费社会环境。”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对记者说。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张为付认为,破解“不敢消费”的问题,关键在于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从形成长期消费有效需求的视角建立起消费与本地特色优势资源之间的强关联,实现以生产促发展,以发展促增收,以增收促消费的正向循环。同时,形成居民稳定的收入预期,从根本上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破解“不愿消费”,则要多业态融合,通过不断丰富服务消费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居民服务消费意愿;破解“不便消费”,关键在于加快打造数智赋能服务消费新场景,在全场景、全链路数智化情境中加快实现消费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为居民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此外,消费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还需要时间的保障。在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优化法定工作时间,增加居民休闲娱乐时间,增加闲暇消费。”张为付说。
“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思路。其中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是夯实居民消费能力的基础。”王紫绮认为,实现“愿消费”需要从供给侧发力,企业要紧跟消费升级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和服务,打造消费新场景、新地标,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而实现“敢消费”的保障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消费和投资如何更好地结合?
内需包括了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在提振消费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对投资也作了针对性部署,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如何理解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张为付认为,投资与消费是互助的,消费也是生产力。“好的投资不仅能创造GDP,也能提高消费。实践证明,我国在过去发展中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对电商消费、文旅消费、农产品上行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在投资领域仍有相当的空间,但要避免没有回报、不讲回报的投资。目前在投资相对于消费已经超前的情况下,要把消费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用一流的基建来保障提升民生福祉和消费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地结合?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投资引领消费升级,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消费需求变化引导新的投资。“在投资引领方面,一是要加强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如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大对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新零售设施的建设。二是要加大服务消费领域投资,如对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服务供给。三是要加强对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和品质,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创新和在各种消费场景中的应用,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新需求。”李慧说。
“加大投资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的变化又可以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王紫绮表示,消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加强协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消费产业集群,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消费市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内需的“扩容提质”。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全球货物贸易保持稳定 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隐现 |
下一条:
美国本财年前5个月财政赤字创新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