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将在苏州召开,苏州工业园区将确立新的奋进目标。借鉴新加坡经验,形成自身发展优势,1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完美演绎了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荣耀和辉煌。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园区14年来取得的卓越成绩,展望四个示范区引领下的转型升级的美好前景。
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7%左右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以及25%左右的注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苏州经济强有力的一极。
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这个数字比开发之初足足增长了73倍。3.6万美元的人均GDP已经接近新加坡水平。在园区,外资企业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园区仍旧保持着协调发展、集约发展的良好态势。
开放路越走越宽
【看点】“虚拟口岸”实笃笃
园区诺基亚公司一批重达3吨的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不到7个小时,货物就出现在了诺基亚位于园区综合保税区的仓库里。在上海海关办理清关、提货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如果没有“虚拟空港”,企业货物进出口岸的时间往往要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谓“虚拟空港”,就是国际上流行的“空陆联程”和“陆空联程”的结合,将苏州工业园区视为一个虚拟的国际机场,使用国际航空组织(IA-TA)规定的城市代码“SZV”。企业可将苏州作为“目的地”和“始发港”,预订航线和舱位。当货物抵达实际空港时只需办理简单的中转手续,统一在园区办理所有报关、报检等货物出入境手续,减少了货物在口岸等待的时间,提高了物流效率。“虚拟空港”模式将苏州周边机场延伸到了园区,也使得在苏州这一内陆城市的企业与口岸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截至2007年底,加入“虚拟空港——空陆联程”模式的企业总数已达580家,航空公司35家,国际货代公司60家。园区的“虚拟空港”已经和周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以及香港国际机场的各家地面代理服务公司,搭建起了定时定点的“卡车航班”,从周边机场飞机落地至货到苏州的时间一直控制在9小时以内。2007年9月,“虚拟空港”的出口模式——陆空联程”也成功启动,“虚拟空港”由此完整成型。就在这个月,园区“虚拟海港”的建设也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与太仓港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园区与周边港口实现了无缝对接。“虚拟空港”与“虚拟海港”进入实际运作,园区的“虚拟口岸”不再虚拟。
【成就】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以来,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引进注册外资2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这些外商投资企业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共有7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了115个项目。园区的进出口规模也由成立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67亿美元,位于苏州各市、区首位。
从1997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监管点正式成立,到2007年8月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联合验收,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升级换代、发展扩大,是园区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好证明和有力助推。
综合保税区将在园区现有的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础上进行功能整合和政策叠加。区内可综合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金融服务、展示展览等业务。这是目前全国功能性最强、开放度最高、含金量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07年,园区综合保税区监管货值达380亿美元,入区操作业务企业达2000家,遍及全国25个省市,正在成长为苏南与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之一。
园区还先后与宿迁市合作建设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与老挝合作开发了万象综合开发项目。开放之路,在这里越走越宽。
从制造向创造转变
【看点】纳米技术高地在园区
纳米技术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而随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落户园区,国内乃至国际先进的纳米技术,将首先在园区诞生或引进消化,转化为产业化应用技术后,向全国推广。以制造业起家的苏州工业园区,这一次成为了技术核心高地。
园区乃至苏州纳米产业的核心载体——生物纳米科技园位于独墅湖高教区内。园内的企业以十几个人的规模创造着上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生物纳米科技园内建设的纳米产业基地为纳米技术企业提供成本低廉的“栖身之所”,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体系。生物纳米科技园最大的投资方苏州创投集团,直接在生物纳米科技园内设立了“生物产业孵化器”。
截至去年底,生物纳米科技园已经进驻二十多家中小型纳米技术与生物科技研发企业,研发项目包括了纳米操纵器、微纳药物释放、生物医药纯化微球等。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是生物纳米科技园内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科研机构,他们拥有的一支国内最强的半导体照明中上游产业技术团队,正在利用纳米技术,打破国外对半导体照明核心技术的垄断。半导体照明技术(LED)是一种用外加电压激发电子而放射出光的光电半导体组件,具有节能、环保且使用寿命较长的特点。目前我国的LED生产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产业最下游——产品封装和应用市场上。而对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晶圆制作、磊晶成长,中游的扩散制程等方面,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专利技术垄断。如果利用纳米技术解决半导体照明中上游产业的技术问题,就为提升整个半导体照明产业水平提供了可能。
【成就】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07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了60%。目前园区IT产值与IC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和16%,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基地,园区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位于全国前列。园区已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园区重视自主研发力量的培育。目前园区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超过200亿元,建成投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万平方米,R&D投入占GDP比重达3.4%,累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30万人。目前园区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各类科技项目已达534项,累计申请专利4650件。在2007年园区近2000件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占到了45.6%。
同时,园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园区经济发展又一亮点,目前园区已聚集软件设计、金融服务、风险投资、物流仓储、动漫制作等服务企业400余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正在逐年提升。
协调发展造就人居天堂
【看点】节能成为企业自觉
在园区,一间普普通通的厂房,可能就蕴藏着意想不到的能量。缤特力通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就是这样。
缤特力的厂区建设全部采用世界领先的节能环保设计。围绕厂区的小河,两岸草木葱茏,绝不逊于公园里的景观河,河里的水都是从厂房屋顶上收集下来的雨水,厂区的绿化灌溉用水也来自于雨水,一年下来能节水上万吨。缤特力的办公大楼装上了低辐射热玻璃幕墙,大楼白天基本不用点灯,一年节省照明用电费用6.5万元。而屋顶采用保温材料和夹层加强了隔热效果,楼里则装上了自动光感控制器,可根据自然光的照度,自动调节室内灯光照明强度。缤特力的生产厂房,屋顶安装了十个巨大的天窗,一年可节省照明用电费用18.2万元。工厂内的院子使用渗水砖铺路,让雨水渗入地下减少了市政排水量。
这种种的节能手段提高了建造成本,而从长远看却是企业获利。为此缤特力获得了中国首家绿色环保节能生产厂家的称号。在园区像缤特力这样的企业并不止一家,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其中,节能减排成了更多企业的自觉行动。
不少企业则通过技术改良实现了节能减排。园区的宝时得电子工具有限公司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强化节能环保处理工艺,目前每台电动工具的环保节能投入约1元人民币,工业废水回收率达100%。
【成就】协调发展,集约发展,在苏州工业园区有十分集中的体现。根据对园区46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这些企业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1684.51亿元,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20.99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为0.07吨标准煤。在这一已接近德、法先进工业国家水平的基础上,2007年度万元产值能耗又下降为0.06吨标准煤。2007年度,在这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工业产值增长了24%,而综合能源消耗量只增长9.89%,万元产值能耗在上年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1.28%。
节能的关键是从源头上控制住高能耗项目,到园区投资的企业,都要先过“环评”关,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还要过“能评”关。对于有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一票否决”。
园区发展十多年来,被一票否决的项目达300多个,投资额超20亿美元。园区还先后关停了历史遗留下来的80多家污染企业,淘汰了辖区内除热电厂以外的所有燃煤锅炉。
打造生态环境才能造出一个人居天堂。这些年来,园区相继建成了10个生态公园和主干路网绿色走廊,累计建成绿地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形成了“一环、三湖、四园、六带、十二苑”的生态园林布局框架。园区区域整体环境建成了ISO14000国家示范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6.8,高于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标目标值16.8分。园区也率先全部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指标。越来越美的园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创业、生活。
|